2025年10月25日,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中央财经大学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大预算监督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人大预算监督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财经办公主任冀岩,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以及来自北京市人大、昌平区人大、海南省人大、安徽省铜陵市人大、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大、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辽宁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二十余家单位的50多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财经办公室主任冀岩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北京市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的建立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对基地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马海涛教授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自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中央财经大学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双基地”以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显著提升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能力与水平。结合当前人大工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马海涛教授呼吁构建协同研究机制,凝聚学术共同体力量,系统发挥“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四大功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首经贸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与各方专家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预算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为首都发展和人大工作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在“论坛一”环节,西南财经大学刘蓉教授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边界进行详细界定,提出法治化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有效路径。辽宁大学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研究院院长杨志安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预算治理,分析了其中的三重逻辑即价值重构逻辑、能力补位逻辑和风险预警逻辑。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教授以北京市税源管理现状为例,深入分析了税源管理与预算监督的关联,并提出优化北京市税源管理与预算衔接的建议。中央财经大学姜爱华教授强调人大预算监督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把人大预算监督同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有机统一起来,在监督中给予支持促进,确保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部署实施。海南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麦正华以海南省的创新实践为案例,深入分析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关口前移的新机制。安徽省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梦生分享了铜陵市创新预算审查监督的几点做法并列举了铜陵市的创新成果。
在“论坛二”环节,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蔡红英教授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角度切入,分析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现有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于鹏教授以审计整改为例,深入分析了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协同实践,强调了人大的高位监督作用。湖南大学肖海翔教授分享了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数字化对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预算监督的数字化能显著降低地方非税收入占比。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姜良峰以最基层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者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乡镇人大对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监督的实践和探索,强调了通过多主体协同监督,能够实现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刘星做会议总结发言。他指出,本届研讨会首次实现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三级人大常委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分享不同区域在预算监督领域的生动实践,极大丰富了人大预算监督的实践样本。这种跨层级、跨地区的交流机制,充分展现了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人大积极履职、努力探索的生动局面。刘星主任强调了人大预算监督的四个发展方向,一是预算监督与财经监督的统筹协调将日益紧密;二是面向“十五五”规划新征程,人大监督将重点聚焦五个口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新质生产力发展、城市可持续管理以及民生保障;三是对监督程序与方法进行系统性重构与革新,要杜绝形式主义,注重灵活高效,切实提升监督实效;四是注重大数据赋能预算联网监督,致力于发现体制机制的深层问题,推动制度完善与政策协同。
人大预算监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监督体系中最具特色、权威、最能凸显我国制度优势的监督力量。第五届人大预算监督论坛聚焦提升人大预算债务国资监督效能,促进了各地预算监督研究实践的交流与合作。《财政监督》杂志作为学术支持期刊代表全程参会,与参会者深入探讨,并策划相关专题更好呈现人大预算监督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创新,充分发挥专业期刊的引领作用,持续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

(通讯员:阮静)

收藏本站


